煤炭發揮兜底保障作用
劉純麗
(中能傳媒能源安全新戰略研究院)
一、政策與大事
1. 煤炭價格高位運行,政策引導促理性回歸
2021年國內煤炭需求旺盛,煤炭價格始終高位運行,特別是進入10月后,煤炭價格快速上漲,連創歷史新高。10月22日中國沿海電煤采購價格指數(CECI沿海指數)5500規格品報收于1528元/噸,而動力煤期貨10月19日更是一度沖高至1982元/噸。高企的煤炭價格大幅推高下游行業生產成本,對電力供應和冬季供暖產生不利影響,社會各方面反映強烈。
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密切關注煤炭市場動態和價格走勢,切實做好價格預測預警工作,梳理、排查保供穩價工作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及時協調解決。多次召開煤炭專題座談會,深入調研,研究依法對煤炭價格實施干預措施,開展煤炭生產、流通成本和價格專項調查;研究建立規范的煤炭市場價格形成機制,引導煤炭價格長期穩定在合理區間。另一方面市場監管部門加大執法檢查力度,堅持“零容忍”,嚴厲打擊散播虛假信息、價格串通、哄抬價格、囤積居奇等違法行為,切實維護市場秩序。進入11月后,煤炭價格快速回落,開啟理性回歸之旅。
2.煤炭增產保供政策持續發力見成效
2021年以來,受國際傳導、全球流動性寬松等多重因素影響,國際市場能源價格大幅上漲,國內煤炭供需持續偏緊。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高度重視大宗商品價格攀升帶來的不利影響,遏制其價格不合理上漲,并強調保障能源安全、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是“六保”的重要內容,要發揮好煤電油氣運保障機制作用,有效運用市場化手段和改革措施,保證電力和煤炭等供應。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會同有關部門深入產地、港口調研,針對增產制約多管齊下,通過在建煤礦投產、在產煤礦產能核增、煤礦智能化改造擴產、煤礦產能衰減接續項目達產、推進煤炭儲備能力建設、補簽煤炭中長期合同、推動將發電供熱企業中長期合同占年度用煤量的比重提高到100%、壓實中長期合同履約踐諾責任等多種方式,全力保障煤炭安全穩定供應。
晉陜蒙等煤炭主產地及相關煤炭企業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大力推進煤礦產能核增、優質產能釋放、煤礦穩產達產,持續加大保供力度。鐵路部門增加貨物運輸能力,優先保障電煤運輸需求。港口積極對接上游煤礦企業和鐵路運輸部門,確保貨源組織、貨物進場、集港疏運“無縫銜接”。產運需各方共同發力增加市場供應,一系列保供穩價措施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成效,冬季煤炭供應保障能力顯著提升。12月份以來全國煤炭日均產量較9月份增加了200萬噸,全國統調電廠存煤較9月末增加9000萬噸,超去年最高水平。
3. 《煤炭工業“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發布
2021年5月,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印發的《煤炭工業“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提出,到“十四五”末,國內煤炭產量控制在41億噸左右,全國煤炭消費量控制在42億噸左右,年均消費增長1%左右!兑庖姟贩Q,當前和今后較長時期內,煤炭在我國能源體系中的主體地位和“壓艙石”作用不會改變,但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還將下降,煤炭消費總量、強度雙控政策措施將更加嚴格!兑庖姟愤M一步明確“十四五”發展目標,要求將全國煤礦數量控制在4000處以內,大型煤礦產量占85%以上,大型煤炭基地產量占97%以上;建成煤礦智能化采掘工作面1000處以上;建成千萬噸級礦井(露天)數量65處、產能超過10億噸/年。
《意見》指出,我國煤炭工業整體發展水平顯著提高,但一些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尚未有效解決,煤炭生產結構性、產品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兑庖姟分贫藘灮禾抠Y源開發布局、持續推進化解煤炭過剩產能與淘汰落后產能、推動礦區生態文明建設等10余項重點任務。同時,《意見》提出,將推動煤炭生產、加工轉化、輸送儲存、消費各個環節協調發展,拓展煤炭產品縱向深加工,推進產業鏈的縱向整合和大型企業間的橫向整合,提高行業集中度,提高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兑庖姟芬巹,到“十四五”末,培育3~5家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煤炭企業。
4.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設立
繼11月8日央行創設碳減排支持工具這一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后,11月1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設立2000億元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形成政策規模,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會議指出,我國能源資源稟賦以煤為主,要從國情實際出發,著力提升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水平,加快推廣成熟技術商業化運用。此次設立的2000億元專項再貸款,按照聚焦重點、更可操作的要求和市場化原則,專項支持煤炭安全高效綠色智能開采、煤炭清潔高效加工、煤電清潔高效利用、工業清潔燃燒和清潔供熱、民用清潔采暖、煤炭資源綜合利用和大力推進煤層氣開發利用。同時會議要求,統籌研究合理降低項目資本金比例、適當稅收優惠、加強政府專項債資金支持、加快折舊等措施,加大對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項目的支持力度。
5. 《2022年煤炭中長期合同簽訂履約方案(征求意見稿)》發布
12月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運行局起草的《2022年煤炭中長期合同簽訂履約工作方案(征求意見稿)》,由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在“2022年全國煤炭交易會”上發布。
《征求意見稿》明確煤炭中長期合同原則上為一年及以上合同,鼓勵按照價格機制簽訂3年及以上長期合同,3年及以上長期合同量不少于各企業簽訂合同量的50%。煤炭企業簽訂的中長期合同數量應達到自有資源量的80%以上,2021年9月份以來核增產能的保供煤礦核增部分按承諾要求全部簽訂電煤中長期合同。發電供熱企業年度用煤扣除進口煤后應實現中長期供需合同全覆蓋。
《征求意見稿》繼續堅持煤炭中長期合同“基準價+浮動價”價格機制,實行月度定價,在550至850元/噸合理區間內上下浮動。其中:基準價,下水煤合同基準價暫按5500大卡動力煤700元/噸簽訂,而此前2017至2021年5500大卡動力煤基準價為535元/噸;非下水煤合同基準價按下水煤基準價扣除運雜費后的坑口價格確定。浮動價,采用全國煤炭交易中心綜合價格指數、環渤海動力煤綜合價格指數、CCTD秦皇島動力煤綜合交易價格指數、中國沿海電煤采購價格綜合指數4個指數,選取每月最后一期價格,各按25%權重確定指數綜合價格,指數綜合價格比基準價每升降1元/噸,下月中長期合同價格相應同向上下浮動0.5元/噸。
二、問題與展望
1.“雙碳”約束下構建煤炭全生命周期低碳無害化發展新格局
世界各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路徑與方式各有不同,基于差異性和特殊性,我國并無可供復制的先例可循,必須走適合國情的能源轉型道路。受資源稟賦影響,以煤為主的化石能源長期在我國能源結構中占據主導地位。而從當前經濟發展對能源的需求來看,煤炭仍將是重要的基礎能源。這意味著煤炭行業要實現碳減排目標,將面臨一次能源碳基比例過高的巨大挑戰。碳達峰碳中和并不是簡單的“去煤化”,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為我國能源轉型提供立足點,將在向新能源為主體的能源結構轉變中發揮重要的支撐作用。在碳達峰碳中和約束下,煤炭將做好國家能源兜底保障,以資源與環境和諧可持續開發為理念,以智能開發技術與裝備為基本保障,以生態環境保護為硬約束,運用先進科學技術與現代化管理理念,實現煤炭資源安全、協調開發,構建和諧有序、協調一致、智能高效、綠色可持續的煤炭資源開發模式。煤炭行業要做好頂層設計,將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作為重要發展方向,推動數字化建設、智能化建設、專業化發展、定制化生產、產業集群化、綠色化發展,構建煤炭全生命周期低碳無害化發展新格局。
2.以科技創新破解煤炭行業高質量發展難題
未來,可再生能源規;门c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需同步推進,而化石能源新技術的顛覆性作用不可忽視。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發布的《煤炭工業“十四五”科技發展指導意見》指出,煤炭行業存在基礎理論研究相對薄弱,關鍵技術原創性突破、顛覆性創新仍然較少,高端裝備未能完全滿足應用需求,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不足,研發經費投入強度低于全社會平均水平,知識產權保護運用和標準引領滯后等問題,煤炭科技創新支撐我國煤炭工業高質量發展的能力依然不足。“十四五”及更長時期的煤炭行業發展對加快科技創新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面對能源革命新形勢和行業高質量發展新要求,煤炭行業需要加強科技創新,用系統思維謀劃、從多個方面統籌未來煤炭科技創新發展,以技術創新為重要突破口,在基礎研究、先進材料、關鍵工藝設備等方面實現關鍵性突破,從而破解煤炭行業高質量發展難題,推動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
3. 全面推進煤礦智能化建設
“十四五”時期嚴控煤炭消費增長、“十五五”時期逐步減少,這一目標對煤炭行業轉型提出了系統性、革命性的要求。當前,煤炭工業實現綠色低碳轉型面臨著先進產能保障不足、災害威脅持續加重、生態環境約束強化等一系列挑戰,同時煤炭行業也迎來難得的作為國家能源安全保障,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數字化發展、綠色發展的機遇。煤礦智能化是行業數字化轉型的主要內容,是煤炭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煤礦智能化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可一蹴而就,需要政策激勵、裝備投入、技術創新、管理科學等多個環節支撐。我國煤礦智能化發展尚處于示范培育階段,還存在不同煤層賦存條件導致的技術路徑、難易程度、效果不同,存在軟件與硬件、投入與產出、技術需求與開發等多項不平衡。
為了進一步加速煤礦智能化建設,貫徹落實《關于加快煤礦智能化發展的指導意見》(發改能源〔2020〕283號),國家能源局、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聯合發布《煤礦智能化建設指南(2021版)》,針對我國煤礦智能化建設基礎與生產條件復雜多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現狀,提出堅持分類建設和分級達標相結合、因礦施策、培育典型、系統規劃,全面推進煤礦智能化建設。